把实验室安在地头的日子

2023-08-13 06:06:55     来源 : 光明日报

【人才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时间2023年6月6日,应邀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做关于“盐渍化土壤的生态修复”的专题演讲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盐碱地科学利用的金钥匙,可以为全球盐碱地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时至今日,胡树文仍不能忘记那段把实验室安在地头的日子。

在投身盐碱地改良科研攻关的最初几年里,胡树文每年都拿出七八个月的时间,带着学生待在东北松嫩平原的苏打盐碱地里。为了节省往来县城宾馆的路上时间,他和学生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建起试验站。简易的平房,既当实验室、办公室,也当食堂和宿舍。休息时,师生们一起挤大通铺。吃起饭来,七八碗面条往桌上一摆,师生们吃得很香。

“那段时间,夜里躺在床上,我就开始想:如果我是一株长在苏打盐碱地里的水稻,怎么样才能长得更好?”胡树文回忆。

“作为一株水稻,要在盐碱环境里存活,我得有免疫力或抗体,那穿上抗盐的‘外衣’不就可以了吗?”由此出发,胡树文带领团队借助生物基材料,研制出一种缓释长效抗盐剂,播种前先把种子浸泡在里面,种子就具有了抗盐的特性。

“土壤的盐碱成分难以洗除怎么办?从一株水稻的视角来看,板结土壤的颗粒像紧紧挨着的‘小米粒’,没有缝隙,水分难以下渗,导致盐碱不能被洗掉。为此,我们研制出生物基改性材料,可以把‘小米粒’变成‘花生豆和黄豆’的组合,土壤有了缝隙,盐碱就能被水快速洗掉了。”

“作物生长从土壤中获得养分,需要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那么,如何让有益的微生物群落在盐碱土中生存、繁育?这得找微生物专家来参与攻关。”

斗转星移,日复一日,水稻在盐碱地里可能遭遇的难题,一个一个都在“地头实验室”里得到破解。

站在水稻作物的角度思考破解之道,让胡树文意识到:“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石。只有让土壤更健康,才能保证作物生长更健康。由此,我们把土壤改良作为治理盐碱地的核心问题。”

“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胡树文说,正是基于在“地头实验室”的科研攻关,团队创建了以“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为核心的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从而找到了向盐碱地要高产的金钥匙。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建在地头的实验室。”胡树文感慨,“如果不长期泡在田里,怎么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呢。”

(本报记者 罗旭)(罗旭)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