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推荐:在香港打两三份工做十几个小时的大有人在

2023-05-18 20:25:12     来源 : 观察网
wildthinktank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讲一讲香港,虽然我这个地方去的次数不多,但是整个城市从上到下我算是都有代表性的接触过,而且因为看地的原因,我大致算是走马观花看过很多地方。


【资料图】

香港从定位来说一则是中国和西方的转口贸易口岸,二则现在是内资企业(很多是房企)融资离岸资本运作的一个平台。他其实只有这两个功能,而这两个功能其实真的不太需要太多的人,所以香港创造财富的其实是一小撮人,可能占10%,剩下的都是为这一小撮人服务的,靠所谓“涓滴效应”生活。

香港创造财富的一小撮人里面,其实又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年和西方转口贸易,所以为西方资本(包括当时殖民当局)服务的一帮人,李摘瓜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一种人,是大陆过去做贸易或者是搞资本运作人,其中老板也有专业人士。前一小撮人,根在海外,他们的活动动线是中环(工作)—半山(生活)—大屿山(润出国),后一小部分人,根在天朝,他们的活动东西那是中环或湾仔(工作)—港岛或西九龙的海景公寓房(居住)—广九直通车(润回国,生活)。这部分人是香港真正过得舒服的人:他们住房的标准最起码也在大陆的刚需房水平,厉害的是半山别墅,差点的是海景套房,再不济也有酒店住;他们出门有司机开阿尔法、或者自己开车奔驰或者特斯拉、或者打的士;吃饭也多在高档食肆,大陆过去的一般也有报销。平时生活不太和香港的一般老百姓有太多的交集,其根本利益也不在香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香港其实是一个生活还比较舒适的地方。

但是上面的人可能只占香港的极少数人口,香港90%的人口都属于另外一群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很广泛,在我看来从各类服务业到办公室的白领,甚至部分所谓管理层都包括在内,都是为前10%人群服务来讨口生活的人。他们就算是其中比较体面的一部分,也只能穷尽一生收入,住在容积率6.0-10.0的小房子,有个50平米就要住4-5口人,甚至更多人;他们买不起汽车,因为所住的屋苑5户才有一个车位,每个车位售价至少250万港币;他们出门是坐地铁,就连从九龙到港岛也都不舍得打车;他们行走在狭窄的人行道少,没有任何退距的石屎高层建筑遮挡了马路上的阳光。

我这样说这群人,可能大家还没有什么直观的体会。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细想来比较恐怖的事情。香港整个城市700万人口,除开公共运营车辆,私家车只有50万台。而由于极高的拥车成本,这里面有大量一户富裕人家拥有多台车的现象。香港的私人汽车渗透率,是排在大陆的末尾的,比最穷的甘肃省还要低很多。这其实还不够恐怖,真正恐怖的是,香港的出租车,全部都是90年代款的皇冠,车况极差,坐起来完全不是正常私家车的体验,是非常不舒适的。而且这个价格也不便宜,我从湾仔到西九龙,基本上都是170港币左右。这说明一个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有非常大数量的一部分香港人,如果他们没有离开过香港,可能从小到大,是没有体会过“正常的家用小汽车”的乘坐是什么感觉的。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恐怖,那么我可以再讲一个事情。比如我们做地产开发,产品方案报总部评审,看着香港公司报上来的设计图,产品的同事们一言不发。为什么,怎么评呢?没法评啊!容积率已经爆表了,整个小区就没几个空地了;两个电梯十几户人家,整一个筒子楼造型;50多平米做三房,主卧6平米,次卧4平米;还有一个次卧叫做store,面宽1米5进深2米多点,所谓的阳台也就能站两个人了不起了。对面的人还要跟你说这个是改善定位,我们的产品已经比竞品有多大的优势了之类的,你也只能不说话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工业社会,他所能提供的关于生活相关的品质类的产品,最重要应该就是住房和汽车,这两个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来的。但是如果你看香港90%的人所消费的这两个产品,都是第三世界水平,甚至低于第三世界水平的。说的实在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人均环境和汽车保有量,充其量相当于我国房改前后的水平,也就是98年到2002年左右水平。如果我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贫民的水平,贫穷的水平。

所以这样一来,形势就很明了了。香港就是一个由10%的舒适精英和90%贫民组成的两极化社会,10%生活在天堂,90%生活在住房拮据且没有私家车的第三世界。而且这里面最诡异的是,正是因为贫民被分配到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十分拮据,所以更加保证了他们对精英服务的水平和热诚。

所以香港就是这么一个香港,如果你要去香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种人,否则你就会如同本文中主人公一样的迷茫。对于我来说,香港就是一年跟着领导去开两次会的地方,在会后吃饭的时候,可以跟香港的同事们吹下水,邀请他们下次来大陆到我新买的大房子做客,顺便体验下我500匹马力的新能源汽车。

全篇看完,极有同感。

我这广佛地区,亲戚、朋友、同学都有过了香港生活的,无论是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后,这些各个时段过去的心态生活区别就不展开说了,只有和楼主说的共通点就是:他们确实是麻木了,在那个密集街区、在那边身边朋友的共有际遇里形成的茧房一起互相麻醉了,只在那小群体里互相攀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追求平俗。

回到大陆,当看到我们这些以前的”穷亲戚“现在百几平方房子、人手一台汽车、空闲全国去玩。(杠精别杠,在香港打两三份工做十几个小时的大有人在,放大湾区这里只要肯这样做的不难房子车子安身立命!),他们看到这样的生活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羡慕或渴求,而是麻木!不去对比两边收入和得到的生活质量,而是顽固的对自己的生活、所谓的国际城市夸夸其谈。

最离谱的是我一初中同学,2000年去的香港,读普通学校做普通工作住普通小间,回来各种自视甚高各种标榜国际视野。然后前几年在朋友圈发支持黑暴言论被我们全体同学拉黑,之后消失了,再无消息。

说真的,国际视野和普通市民有关吗,且油管和其他国际媒体加工过的新闻和分析是国际视野还是西方视野??多国免签?天天做16小时的社畜一年找个时间去放松玩玩大中国自驾或飞机随便玩,有兴趣签个证也是大部分国家能去,难道能去一些国内人不能去的国家能升仙???

天天挤在那密集的小社会里,小街道、小广场、小房子、小群体,确实会容易魔怔,黑暴学生什么的不是就这样病毒式传播的么。像作者这样的女孩在那样的氛围里生活久了,身边的人都是只有那么点追求的,潜移默化就思想萎缩了。

还想用各种方法PUA家里老人随她的愿资助她在那里”置业“,相信老人也看得很清楚,只是她这种思想问题是没法扭转的了,所以才拖着看她会不会醒悟,心疼老人家!!!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